國外(日本、德國、巴西)的彈簧工藝對比
國外彈簧鋼生產起步較早,在生產設備、新工藝、新技術研究、產品質量控制等方面均比國內先進,如粗鋼供應均采用大電爐或高爐—轉爐流程,在用電爐做初煉爐時,對所用廢鋼進行精選,從而保證粗鋼中的殘余元素處于較低的水平;對電爐采用噴粉脫磷和無渣出鋼技術;轉爐鋼進行真空除渣,以降低磷含量和防止氧化渣進入精煉爐;汽油濾清器卡簧鋁殼其他材質的區別;連鑄坯斷面尺寸普遍大于國內特鋼廠,通過大的壓縮比來改善或消除由鑄造造成的部分缺陷,采用多級電磁攪拌,減少連續性偏析與鍛造缺陷;采用輕壓下、大直徑輥強壓下和連續鍛壓等液相穴壓下技術減少偏析;在精整熱處理方面,具有完善的精整熱處理裝備和質量保證體系。
日本大同特殊鋼采用結合ULO工藝生產SUP6、SUP7及SUP12。ULO處理(超低氧處理UltralLowOxygen)的具體步驟如下:在一臺超過功率堿性電弧爐中熔化鋼水吹氬后,向鋼水中加入Fe-Si或Al進行預脫氧處理,得到高堿度還原渣。然后將鋼水倒入鋼包中,并將RH循環脫氣設備兩腿插入鋼液中,汲取鋼水進入脫氣設備的真空室中。借助大容量噴射泵,保持真空度小于13.3Pa,并將小流量氬氣引入鋼水中,鋼水發泡進入真空室,鋼水中碳脫氧反應快速進行,進行鋼水脫氧。當碳氧反應達到平衡時,加入Al脫氧劑。為了促進碳氧產物的上浮分離和去除,以及保持脫氧狀態的穩定,繼續進行脫氧操作,最后調整加Al量。RH循環脫氣后,氧含量下降到15mg/L左右。為了保持氧含量不大于15mg/L,應在鋼水澆注及凝固時保持鋼水無氧化澆鑄,以免污染,并促進脫氧產物去除。
德國Thyssen公司在1993年經過努力,在Si-Cr氣門彈簧鋼的夾雜物控制方面取得初步成功,雖然鋼中仍含有10~15Lm的夾雜物,但沒有超出彈簧生產廠家要求的最大尺寸15Lm的要求。
巴西的Ipanema公司于1989年開發出了用于生產超低氧氣門彈簧鋼的真空脫氧脫硫VRSO處理工藝。該工藝所獲得的純潔度級別高于在真空脫氣(VD)系統使用的傳統工藝所取得的水平,可使鋼中的平均總氧含量從傳統工藝的13.5mg/L降至8.4mg/L,顯微夾雜物總量降低2/3以上。
相關文章:
新聞動態
- 河南汽車離合器分離拉環源頭廠家
- 博世彈簧免費服務技術支持標準
- 汽車摩擦性能要求離合器拉環不盡相同
- 驅動橋殼上施必牢波紋簧的積極使用作用
- 鈦合金波紋彈簧在飛機上的應用發展
- 用彈簧扭矩系數 對其他地方的影響
- 鎳磷合金鍍層的對波紋簧性能的對比
- 無鉻鋅鋁涂層 離合器拉環使用后的效果
- 國內彈簧熱處理設備技術 給于離合器拉環的幫助
- 分析波紋簧耐腐蝕耐磨能力分析